教学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本科教育 > 教学动态 > 正文
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人工智能概论通识课上线--打造“智能+”时代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

编辑:沙晓雯时间:2025-07-04点击数:

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,积极响应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和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》的指导精神,我校立足"智能+"时代发展需求,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,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。经学校研究决定,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"人工智能概论"通识课程,该课程首次选课人数达1777人,教学任务由我院全部承担。

前沿引领,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采用“基础理论+应用前沿”的模块化设计,由领域专家联合授课。刘振焘教授负责的《人工智能概述》和《情感计算与具身智能机器人》,解析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奠定基础,系统剖析情感识别、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,展望智能机器人在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;陈略峰教授通过《知识表示》构建知识表示与推理框架,探秘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; 王峰和闫泽副教授共同讲授《机器学习》,通过聚焦经典案例弱化算法复杂度,从而降低学生对算法理解门槛;惠亚娟副教授讲述《脑科学与人工神经网络》,揭示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关联;胡杰教授《智能制造》以钢铁行业实例直观呈现智能控制技术应用;陆承达教授围绕《智能地球探测》,突出地学特色应用场景;刘小波教授在《生成式人工智能》专题中,深入浅出地讲解大语言模型、图像生成等技术原理,解读AI技术变革。所有模块均经教学团队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,确保教学内容在知识深度与通识广度方面达到最佳平衡。

创新实践,强化工程思维训练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,创新设置“云端实验+自主探究”实践环节。依托校级CG实验平台,学生可自主选择课题开展课程设计,从需求分析、概要设计到测试验证,完整经历工程实践流程,全面考察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。平台配备实时答疑系统,确保实践环节高效推进,助力学生学以致用。

深度教研,保障教学质量为确保课程质量,教学团队通过多次集体备课会持续优化课程建设。在系列备课研讨中,团队首先确立了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的定位,明确采用雨课堂统一教学平台,并对授课计划进行系统审议。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,重点梳理了课程逻辑框架,优化教学内容结构,避免知识体系过于庞杂,确保教学目标精准落实。针对智能制造、地球探测等应用模块,团队着重强化案例教学,通过典型行业应用场景的剖析,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。经过多轮研讨与优化,最终形成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高质量课程体系。

教材建设,支撑长效发展学院于3月底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、本科生院领导及课程组教师召开《人工智能概论》通识课教材建设交流会。会议明确将打造"理论-案例-实践"三位一体的特色教材体系,并配套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。学院副院长刘振焘强调,教材需注重层次性设计,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,为课程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本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,将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。确保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均能学有所获。未来,课程团队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,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,为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,助力学校在“智能+”时代的教育创新中走在前列。(通讯员:沙晓雯、白彦兴)



Copyright 新葡萄8883官网-AMG-Apple App Store 版权所有      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     邮编:430074

Baidu
sogou